客服:
技术:
QQ:
地址:
邮箱:
凯发国际电游
10月23日,习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是对戏曲界、戏曲教育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深切关怀与重要嘱托。我们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及其他艺术院校师生代表,讲述自己在艺术学习、表演、研创、教育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的故事,畅谈学习重要回信精神的心得体会,并请中国戏曲学院校领导介绍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的认识与计划,以期共同促进戏曲艺术发展、推动艺术人才培养。
2020“颐和园·戏游记”活动中,20位国家一级演员,老、中、青、少四代戏曲人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登台亮相,京剧、昆曲、汉剧、徽剧、秦腔等11大剧种轮番登台。新华社发
收到习的回信,我特别激动,感到非常亲切。近些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被党和国家摆在突出位置,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教师,我一定会以实际行动传承国粹,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
从艺75年来,我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以学生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出演由田汉先生创作的《白蛇传》。幸运的是,年仅16岁的我得到机会扮演白素贞。从创排到演出,老师们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地传,一板一眼地指导,让我满怀感念、受益一生。那次演出获奖后,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唤我作“小白蛇”。那段经历也让我对戏曲界代代相传的“一棵菜”精神感受至深:舞台前后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从灯光、布景到演员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演好一台戏。
离开舞台后,我仍然在为京剧的传承和教育而忙碌,虽然辛苦,但看到学生在进步、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心里十分欣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我说:“师傅,我这么笨,您怎么不着急?”我始终用四个字回答:“会、对、好、精”——戏曲学习急不得,光学会不行,还得练对了,直到慢慢磨出效果好、品质精的节目。所以,教学过程中口传心授还不够,必须做示范。我常劝学生,要“自找苦吃”,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虽然挑战自我的过程很艰苦,但是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有成长。
每届学生毕业时,我都会帮他们编排《白蛇传》这部“校戏”。正是这部戏,让我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艺术审美、艺术追求。结缘京剧、挚爱一生,京剧艺术是我一辈子追求的梦,没有党的关心和爱护,就没有今天这个幸福圆梦的我。
京剧是国粹,民族文化艺术绝对不能丢。我们要牢记“守正创新”的嘱托,让京剧表演艺术更有时代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当年的“小白蛇”如今已年过八秩,但许许多多“小白蛇”正在京剧舞台上争芳斗艳,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百花盛放。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为一名戏曲人,我深感自豪。我出身于梨园世家,姑祖父是小生前辈程继先,父母自小学艺,很早就投身革命文艺队伍,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在宁夏为文艺事业贡献毕生。1986年,初中毕业的我凭着一腔热爱,执拗地走上了学习京剧的道路。父亲本来反对,但看到已错过练功最佳时间的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努力,也狠下心来帮我练功。
从艺30多年来,我所遇见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对艺术近乎苛刻的严谨认真,使我受益终身。
大雪纷飞、严寒刺骨的冬天,张元奎先生顶风冒雪,骑自行车到教室为我传授濒临失传的剧目《大回朝》。大学期间第一次彩排《芦花荡》,马名群先生专门买来营养品为我“加钢”。景荣庆先生眼睛刚做完手术,就戴着墨镜来为我上课示范,生命最后一刻还打电话问我:还想学什么。尚长荣先生赴京开会,抓紧仅有的一点空余时间为我说戏……
这种为师之德和艺术追求,也被我传递到课堂上、学生中。多年来,无论教学及行政工作多忙,我都要抽时间练功、调嗓、背戏,时刻保持能够登上舞台的良好状态。在《祝福》《樊姬夫人》《膏药章》《关天培》等新剧目创作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基础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深厚的传统技艺积累给我带来的创作灵感和表演空间。
此次的回信,更坚定了我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决心,明确了我为新时代积极创作的方向。我们定不负嘱托,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培养戏曲人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动人的光彩。
1992年,我从浙江东南海岛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读本科。那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社会文化剧烈变迁,戏曲艺术普遍受到冷落。位于陶然亭附近的国戏校园,聚集了一批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戏曲从业者。在这里学习没有“门户之见”,各系的先生、前辈都会对学生倾囊相授。我还记得,那时每写完一个剧本,除了本系老师,院领导朱文相、钮镖、贯涌、赵景勃等也时常把我叫到家中辅导,有一次,院领导甚至专门为我这个年轻学生的剧本开了一次研讨会。这样的氛围,让我坚定了耕耘戏文的决心和信心。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戏曲编剧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老师们深知戏曲编剧要了解舞台,要和演员多交流,因此十分鼓励学生担纲创作。我入学第二年,学校团委组织的“一二·九戏曲节”就把我写的小戏剧本搬上了舞台,由当时的表演系学生、花脸演员,现在的国戏京剧系主任舒桐担任主演。我们夜以继日地研讨剧本、商量演出,虽然剧目不大,却使我们获益良多。当我研究生毕业剧本杀青时,老院长朱文相把首届中国京剧青研班的几位名角请到家中,从演员的角度给剧本提建议。多年以来,我始终谨记老师们的教诲,精心创作剧本、培养学生。
进入新时代,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号角下,传统艺术备受重视,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民族文化和戏曲艺术。国戏戏文系的报考人数也水涨船高,从20多年前数百人竞争60个入学名额,到现在每年5000多人报考,录取比例可谓百里挑一。
不忘初心、耕耘戏文,这是戏文系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后,我一定会从众多青年学子中,发现并培养热爱戏曲、执着事业的戏文人才,让他们如沐春风、向阳生长。
在母校70华诞之际,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与老师和艺术家们一道给习写信,内心非常激动与自豪。
我自小喜爱戏曲艺术,因家境贫寒,从高中起半工半读,终于在2016年梦圆国戏,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今年,我成了国戏的一名研究生。
一直以来,母校“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着我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2019年,我加入了中国。在新中国迎来70岁生日之际,我有幸参加了广场上的国庆群众。同学们专注的神情、上扬的笑脸、挥舞的双手,让我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的信仰、执着的信念,深受鼓舞与感召。
作为一名在校学子,收到的回信,不仅感受到了对老中青少四代国戏人寄予的厚望,更感受到了身边每位老师、同学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决心。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努力,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绽放光与热。
作为一名中国音乐专业教师,看到重要回信中的勉励与嘱托,我备受鼓舞。
我出生于戏曲之乡,自小浸润在豫剧、曲剧之中,1986年进入曲剧团任古筝演奏员,良好的戏曲音乐功底为我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时刻谨记责任使命。一段时间来,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东方艺术土气、西方艺术洋气,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传播倾注更多热情,我国传统音乐受到冷落。传统文艺怎样发扬优势、呼应时代?如何让本民族艺术受到广泛关注、在年轻人中蓬勃生长?大家一直在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传道授业,授艺传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更要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充满感情的优秀人才。
在教育教学中,我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比如,我在教学时,不仅在演奏上启发学生,更引导他们认识古筝这种乐器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华文明的印记,浓缩了炎黄子孙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展现了东方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古筝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到习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我深受感动。我发现,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中都有“德艺双馨”这四个字。这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浪”在薪火相传中探寻艺术真谛,在德艺双馨的文化浸润和方向指引下,为人民奉献更多精品。
我不禁回忆起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场联欢活动的难忘经历。北京舞蹈学院800余名师生全员出动,圆满完成广场联欢、群众、主题彩车以及“奋斗吧!中华儿女”大型文艺晚会任务。在实践中,我感悟到,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创造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优秀作品。
那次从排练到最终演出整整100天,我们承担了四个篇章的内容,90分钟、40个点位、25个舞蹈片段,每天8个小时紧张排练。在最艰苦的时候,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份责任与担当激励我更加脚踏实地,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大众。
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以身段动作塑造人物、展现剧情,为后期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作基础、表演程式,其“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准则也融入了古典舞姿的一招一式中。我们舞蹈学院历年来创作了诸多带有戏曲元素的优秀舞蹈,如《红玉丹心》《芳春行》,在深化戏曲艺术精魂的同时,把动态造型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任何一个戏曲演员、舞蹈演员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未来,我将坚持探索专业,让个人成长的“小我”与祖国和人民的“大我”紧密相连,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奉献力量。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给学院师生回信,这是对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无比厚爱与重托,是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莫大鼓舞与激励,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回望70年,中国戏曲学院守根固本,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特殊重要贡献。1950年1月28日,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诞生,开启了新中国戏曲教育新纪元。经过70年办学奋斗,完成了戏曲教育由旧向新、由传统向现代的制度性转变;完成了戏曲教育由科班、中专到大学教育的转变,创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教育体系;积累形成了在全国同类学科高校中最为完备、居于领先地位的戏曲学科专业体系。学院坚持“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近2万名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并挖掘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特质,发挥其风行草偃、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先后创排了《白蛇传》《杜十娘》等一大批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优秀作品。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我们主动承担国家使命,承办各类重要晚会、研修班,深入开展戏曲理论研究,广泛参与演出展示活动,不断巩固扩大戏曲的群众基础,并建立全球首家戏曲孔子学院,为海内外戏曲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站在新起点,习重要回信为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并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作为全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必须担当好这一历史重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牢记“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摆在中心位置。指出,“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这提示我们: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不忘根本,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不断将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并发扬光大。同时,要在尊重传统、遵循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不断探索创新,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按照“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的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科学总结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办好人民满意的戏曲艺术大学,这是中国戏曲学院在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为之奋斗的重要使命。
展望新征程,中国戏曲学院将深耕厚培,为繁荣民族戏曲艺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学院将组织并引导全院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回信精神,在学懂、弄通、落实上下功夫,把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学院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融入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办学治校理教各方面。我们将站在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戏曲艺术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和高度文化自信的戏曲专门人才,始终致力于实现民族古老戏曲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同频共振,发挥戏曲艺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艺术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我们将全面总结学院70年办学成果和有益经验,认真梳理影响和制约戏曲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问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立德树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韧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责任担当,凝聚智慧力量,在新起点上推动戏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负重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董城、张胜、王斯敏 通讯员 薛元元、郭苏哲)艺术的起源凯发国际电游艺术断想艺术的奥秘艺术概论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艺术家的美学艺术家修养论艺术美学新论艺术论